2014·初章
那年我攥着审计学原理教材挤进阶梯教室时,审计实操课程上的账本于我而言是加密的星河,借贷符号在试算平衡表里浮游。教授说审计是给数字赋予灵魂的手术刀,我却在实操时把现金监盘做成了数钞比赛。也许,直到某个梅雨季,下一批次的懵懂少年再次翻开那本泛黄的账本时,里间差旅费发票突然从凭证堆里站起,褶皱的边角被撕裂开来,划破完整的页面,那撕裂的声音——原来数字真的会喊疼。
2016·浅尝
第一次审计实习是在某县审计局。下乡现场勘查时,坐在车里,感受凉风吹来的冰冷,刺激到了我的皮肤,让我打了几下喷嚏,忽然想起了书本教材上那句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”——原来免疫细胞也会在零下5度的冷风中打颤,但体温计的水银柱始终要指向三十六度五。勘查中的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数据深深的被我记录在取证单上,没有感情的是数字,温暖的是审计人守护的乡村道路质量保障。
2019·熔铸
迈进审计大楼那天的晨雾里,办公室主任递给我一本《国家审计准则》,封面上烫金的国徽图案在阳光下泛着庄重的光芒。科长递来的第一本案卷还带着印刷厂油墨的余温,封皮上“乡村振兴专项资金”的烫金字,在秋天干燥的秋风里微微卷曲。跟着组长下乡核查的那周,我学会了在拖拉机轰鸣声中翻阅扶贫台账,裤脚沾的麦芒比办公室的碎纸机吐出的纸屑更锋利。
2021·承重
疫情最严峻的春天,我乘着空荡荡的汽车车厢奔赴某市。社保资金审计里,U盘里拷贝的浩瀚数据,衬托着多少家庭的依靠,当我们为底层的工薪阶层争取到养老保障时,内心是充满自豪感;当社保基金审计堵住的骗保漏洞,守护住亿万民众的养老钱匣,组长在电脑屏幕前笑说:“病毒怕阳光,就像假账怕审计。”
后来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,我举着泛黄的九十年代施工图纸,看无人机掠过爬满裂痕的楼体。那些钢筋锈蚀的纹路与账册里的呆账坏账何其相似?举着激光测距仪的手突然很稳——此刻我测量的不仅是楼板厚度,更是经济安全的承重阈值。
2023·回眸
某次年终整理档案室时,铁皮柜深处的牛皮纸袋突然裂开。1998年的防洪工程验收单纷纷扬扬洒落,二十多年前的手写数字在霉斑中倔强地呼吸。我蹲在地板中央拼接残页,忽然发现某个签名字迹的顿笔角度,竟与当年项目被审计单位会计的笔迹惊人相似——时间在此刻完成闭环,审计人始终站在历史的堤岸上守望。
2025·沉淀
十一年足够让银杏幼苗长成能遮挡审计车的树冠。今天经过某个中学时,看见穿着校服的高中生正把书本顶在头顶遮阳,书包上金属片的反光刺痛我的眼睛。摇下车窗想喊些什么,最终只是轻轻按了下车喇叭——有些淬炼过光年的领悟,注定要等季风再次转向时才能抵达。
车子后座上放着下周要用的“厕所革命”的审计资料,笔记本上的签名已褪去了当年稚嫩的棱角。后视镜里高中生手里报着的书本如同无数记账凭证,我知道其中某张书纸里,永远镌刻着2014年某个少年在军训间隙,用手指在尘土上写下的第一个审计公式。
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,从南京审计大学到基层审计局,从青涩的审计学子到审计项目主审,十一载春秋在账簿间化作永恒的年轮。审计人的青春或许没有聚光灯下的绚烂,但那些在数据迷宫中抽丝剥茧的深夜,在取证途中风尘仆仆的黎明,在整改督查时见证蜕变的瞬间,都凝结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璀璨星光,最终都沉淀为对职业初心的坚守——为国而审,为民而计,这是镌刻在每个审计人基因里的忠诚密码。(德江县审计局:刘浪)